在某国际投行工作了近三年的Linda跳槽到一家本土投资公司之后,终于可以让新同事们叫她的中文名刘婕了。与称呼改变相随的是,本土投资公司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的职位。

十几年前,外企曾经是中国一代年轻人最向往的就业之地。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外企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但热度却在一年年地消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高端的求职者把目光投向了国企和民企等中资公司。

就业风向渐变:中资受青睐,外企成招聘鄙视链的底端?

资料摄影/高育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基于智联招聘大数据的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下称《就业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出了外企在招聘市场遇冷的境况。从2015年开始,外商独资企业用人需求就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到今年三季度,外商独资企业的就业景气指数仅为0.59,在所有企业类型中排名垫底;而同期用人需求最为旺盛的民企,就业景气指数为1.68。

人才从外企流向中企

从三年前开始,刘婕之所以选择外企是看重国际投行现金的管理经验、标准化的流程和强大的专业支持系统,还有的是丰厚的薪酬和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制度。

“当时外企在我眼中是很时尚的,也能锻炼人,但慢慢发现,除非要移民或是养老,外企并不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前景。”刘婕对先进财经记者表示。

刘婕说,本土化不足是外企最大的硬伤。外企金融机构想要扎根中国市场就必须“接地气”,但这对于国际投行来说非常困难,一方面它们受到国内外法规的双重监管,束缚比较多,另一方面公司总部不能及时了解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现实,这些都导致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

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了12年的先进员工,王勇对此深有感触。外企受到人力资源市场冷遇,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外企的全球竞争力在下降,而本土企业上升得又太快。当年王勇加入这家外企最大原因是该公司技术是较好的,如今却被本土的通讯公司不断赶超。

《就业景气指数报告》认为,最近两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就业景气指数的下降,是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企撤资等因素影响

就业景气指数是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之比,外企就业指数比较差首先是因为招聘需求在减少。同时,频繁爆发的外企裁员消息,让求职者对于外企工作的稳定性也产生了怀疑,求职人数也在减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外企的就业景气指数。

近年来外企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并不少见。比如,今年1月7日,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发布通知,宣布关闭其在苏州的工厂,并裁员近2000人;1月中旬,美国科技公司甲骨文被曝裁减200多个北京研发岗位,员工被要求在3月31日前离职;到了八九月份,又传出葛兰素、礼来等跨国药企关闭在华部分研发机构的消息。

先进财经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处了解到,在校园招聘中发现,从行业来看,最受大学生欢迎、收到简历最多的行业是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从企业性质来看,民企、央企、国企远远比外企受欢迎。

一位制造业外企的招聘经理感叹,外企已经进入了招聘鄙视链的底端。它们去重点大学校招,不仅做不到像以前一样“优中选优”,有时甚至连投简历的学生都没有几个。

中资企业弯道超车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人力资源向中资企业倾斜的根本原因还是中资企业竞争力在上升,中资企业现在不仅可以提供比外企更有竞争力的薪酬,而且在人才使用上也有比外企更加灵活的机制。

就说刘婕现在所在的这家本土投行,实行的是全球化招聘,市场化薪酬吸引来了众多国际投行的人士。他们的看法保持一致,认为中国企业更能盘活各种资源,抓住发展机会。

除了薪酬,吸引刘婕投身本土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资公司中她可以得到更多授权去做更加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获得更快的成长,提升个人竞争力。

王勇表示,外企表面上说会支持员工流动,实际上控制非常严格,岗位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外企在管理上虽然很人性化,但本地员工几乎没有归属感。”王勇说。

不久前,王勇已经收到了裁员的“预警”,公司称预计会在半年之内裁掉他所在的这个部门,老板建议他尽快到外面找找机会。

王勇心中的那只“靴子”终于要落地了。

同为IT人,他看着同在一个写字楼的民营互联网公司员工天天加班,甚至要通宵达旦地工作,而他拿着高薪,不用打卡上班,一年还可以享受20天年假, 他就知道被裁员是迟早的事。

今年第三季度的《就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 2017年第三季度民营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比增长47%,股份制企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77%。因为目前成熟的互联网巨头以及蓬勃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多为民营和股份制企业,这类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依托政策支持和科技前景,释放出更多的用人需求。

就业风向渐变:中资受青睐,外企成招聘鄙视链的底端?

资料摄影/王恺

刘婕说,外企更像过去的国企,很养人,福利好加班少,而中资企业却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到新公司之后,她感觉比原来在外企时累多了,一个人要负责多项工作,忙得团团转,但沟通成本比原来少了很多,“心没有那么累了”。

王勇正在积极地与本土的公司接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非常迅猛,企业为了找人开出的薪酬也很有吸引力,他打算找一家从事人工智能的公司重新开始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年度较佳雇主”榜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2016年,较佳雇主“TOP10”中还有4家是外企,而今年只剩下了宝马一家。

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年前,他曾经与几位知名外企的人力资源(HR)负责人讨论外企好还是民企好,他们纷纷认为外企好,因为外企更加人文,有健身房,有灵活的上班时间等等。但后来他发现,这些人中有三位选择去了民企。

“这就是现实,可能并非中国企业做得多么先进,但是它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方面已经领先于外企了。”郭盛说。

外企需给中国场更多授权

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合资合作企业,是吸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吸纳的就业由 1985 年的 6 万人增加到 2014 年的 1562 万人,年均递增 54 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4%。

商务部去年末发布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2016》称,据估算,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 4500 万,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 10%。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还间接创造了与其相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的相关就业。

就业风向渐变:中资受青睐,外企成招聘鄙视链的底端?

今年10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成就的有关情况时,又给出了较新的数据:2016年,外资企业就业占到城镇总就业人数的9.9%。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按照这一口径来计算,2016年在外资就业的人口约为4100万人。

尽管热度与往年相比有所消退,但外企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度较佳雇主总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最愿意去的企业类型依次为:外企、国企、私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外企以 33.6%的比例高居首位。

刘婕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外企的工作经历可以成为再求职时简历上的亮点。

王勇表示,管理系统化、制度健全、流程规范是外企吸引求职者的重要方面。在裁员补偿上,外企也往往会比国企、民企有更加人性化的考量。

郭盛接受先进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外企若想在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就应该把中国作为核心市场,愿意将决策权放到中国来,比如建立双总部。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派一个“小部队”过来试试水,那它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大。